决赛定在一周后,题目“传承”二字,让不少选手犯了难。
林墨却仿佛有了灵感。
他开始翻看爷爷留下的旧书,在一本《硬笔书法史话》里,看到了这样一段记载:早在清末,西方钢笔传入中国时,书法家们就试着用钢笔临摹碑帖,把软笔的“中锋用笔”转化为硬笔的“笔尖垂首”,把“提按顿挫”变成“用力轻重”,慢慢形成了独特的硬笔笔法。
“原来硬笔从一开始,就带着软笔的基因。”
林墨恍然大悟,“传承不是照搬,是把根留住,再发新枝。”
决赛当天,林墨特意提前到了赛场。
他看到赵磊正在练习,身边放着赵峰写的范本。
赵磊的字比之前更工整了,却也更僵硬了,像被框在格子里的木偶。
“别白费力气了。”
赵磊看到他,头也不抬地说,“我哥说了,‘传承’就是要守住老规矩,你的那些花架子赢不了。”
林墨没说话,只是在纸上写下“传承”二字的骨架。
他决定用一种特别的写法:“传”字左边用偏软笔的圆润笔法,右边用硬笔的刚劲笔锋,像新旧交织;“承”字的长撇用软笔的舒展,最后三笔用硬笔的短促有力,像接力传递。
比赛开始,林墨凝神静气。
钢笔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,起笔时,他想起爷爷教他握毛笔的样子;行笔时,他想起张老头说的沈砚之的故事;收笔时,他仿佛看到无数书法家握着不同的笔,在历史的长卷上书写。
写完最后一笔,他长长舒了口气。
纸上的“传承”二字,既有软笔的温润,又有硬笔的锐利,两种风格自然融合,像一条奔流不息的河,既有源头的清澈,又有沿途的波澜。
评委们再次陷入争论。
赵峰坚持认为林墨的字“不伦不类”,失去了硬笔的本色;而白胡子老先生却赞不绝口:“这才是真正的传承!
软笔是源,硬笔是流,源流交汇,才能成江河。”
就在这时,一个苍老的声音从门口传来:“说得好!”
众人回头,只见一个拄着拐杖的老太太站在那里,手里捧着一个木盒。
张老头赶紧迎上去:“沈夫人,您怎么来了?”
老太太打开木盒,里面是一支钢笔,和林墨手里的那支一模一样。
“这是沈砚之的另一支笔。”
老太太看着林墨,眼眶发红,“当年他说,硬笔和软笔,就像他的两个孩子,没有高下,只有同心。
你爷爷是他的学生,这支笔本该传给你。”
林墨愣住了,原来爷爷真的是沈砚之的学生!
老太太把笔递给林墨:“孩子,写字不在乎用什么笔,在乎心里有没有那股气。
沈先生说过,只要这股气在,传承就不会断。”
林墨接过两支钢笔,它们在他手中轻轻震动,仿佛在呼应。
最终,评委们一致决定,林墨获得冠军。
赵磊站在台下,看着林墨手中的钢笔,突然走上前:“能……能教我怎么写‘气’字吗?”
林墨笑了,把其中一支钢笔递给赵磊:“来,我教你握笔,食指距笔尖一寸……”夕阳透过窗户,照在两个少年的笔尖上,墨痕在纸上蔓延,像一条连接着过去和未来的线。
张老头站在门口,看着这一幕,烟杆上的火星明灭,仿佛在为这场跨越半个世纪的传承,点上一盏灯。
(未完待续)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