晚餐后的厨房是王娟的独立王国,也是唐暖最喜欢与妈妈独处的时刻。
大家庭的晚餐总是喧闹而局促。
十几口人挤在不算太大的餐厅里,七嘴八舌地谈论着各自的一天。
大伯爱讲单位里的闲事,三伯母热衷于炫耀新买的物品,堂兄妹们争执电视遥控器,爷爷奶奶则居中调停——更准确地说,是偏袒他们更喜欢的那几个。
而王娟总是沉默的,快速地吃完自己那份,然后起身收拾碗筷,躲进厨房。
唐暖通常会跟着进去,帮忙洗碗或只是静静地陪在一旁。
今晚的厨房格外温馨。
橙黄的灯光下,王娟正在揉面,准备明天的早餐馒头。
面粉的微尘在光线下飞舞,像极了细小的精灵。
“妈妈,为什么你做的馒头总是这么软?”
唐暖趴在桌边,看着母亲灵巧的双手在面团上揉、压、折叠。
王娟笑了,眼角泛起细纹:“得揉到位,还要发酵得好。
我都是老面发酵,比酵母粉做的香多了。”
唐暖深吸一口气,空气中己经弥漫着淡淡的面香。
她知道,妈妈凌晨西点就会起床,开始蒸馒头、煮粥、准备小菜,确保七点早餐时所有人都能吃上热乎的饭菜。
“奶奶昨天说,超市的馒头便宜多了,一袋才五块钱。”
唐暖看似无意地提起。
王娟的手顿了顿,随即又继续揉面:“超市的馒头是机器做的,加了东西,放几天都不坏。
咱家的是实打实的面粉和老面,味道不一样。”
语气平静,但唐暖听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委屈。
奶奶经常嫌王娟“浪费”食材,却从不计较大伯母买化妆品或三伯母买新衣服花了多少钱。
“我觉得妈妈做的馒头比超市的好吃一百倍!”
唐暖肯定地说,“我们班同学带的零食我都不羡慕,但每次带妈妈做的饼,大家都抢着要跟我换呢!”
王娟被逗笑了:“傻孩子,那是因为你带的少,物以稀为贵。”
“不是的,”唐暖认真摇头,“是真的好吃。
小胖说,他妈妈试着做了一次,根本做不出这个味道。”
这话让王娟眼中闪过一丝光亮。
她停下手中的活,从橱柜深处拿出一个小罐子:“其实有点小窍门。
我在面里加一点点蜂蜜和奶粉,吃起来会有淡淡的甜香和奶香,但又吃不出具体加了什么。”
唐暖睁大眼睛:“妈妈好聪明!
这是你自己的秘方吗?”
王娟点点头,声音压低了些:“别告诉别人,特别是你奶奶。
她知道了又要说浪费。”
唐暖郑重地点头,心里却为妈妈感到不平——这么好的手艺,却要像做贼一样藏起来。
洗碗时,唐暖注意到妈妈的手。
那双手因为常年接触水和清洁剂而显得粗糙,指关节有些肿大,手背上还有几处烫伤的旧痕。
但就是这样一双手,能做出全家人都称赞的食物。
“妈妈,你为什么会做这么多好吃的啊?”
唐暖一边擦碗一边问。
王娟的眼神变得悠远:“小时候,你外婆开过一个小吃摊,卖早点和午间快餐。
我放学后就帮忙,慢慢就学会了。
后来...”她顿了顿,“后来嫁给你爸爸,就来城里了。”
唐暖敏锐地捕捉到妈妈语气中的一丝遗憾:“外婆的小吃摊生意好吗?”
“挺好的。”
王娟脸上浮现出怀念的微笑,“附近工厂的工人都爱来吃,说实惠又好吃。
尤其是你外婆做的酱香饼和卤肉饭,很多人专门绕路来买。”
水声哗哗,唐暖安静地听着,这是她第一次听妈妈提起这段往事。
“妈妈想过也开一个小吃摊吗?”
她小心翼翼地问。
王娟愣了一下,随即苦笑:“说什么傻话。
现在城管管得严,而且摆摊要本钱,还要担风险...”她摇摇头,没再说下去。
但唐暖没有错过妈妈眼中一闪而过的憧憬。
收拾完厨房,王娟从冰箱里端出一小碗卤味:“这是下午偷偷卤的,给你和磊磊留的,别让别人看见。”
唐暖眼睛一亮。
妈妈的卤味是一绝,鸡爪、豆干、鸡蛋在特制的卤汁中浸泡入味,香气扑鼻,口感层次丰富。
但这份美味很少出现在大家庭的餐桌上——奶奶认为“卤味上火,不健康”,实际上是因为制作成本比普通菜肴高。
回到卧室,唐薇薇己经躺在床上玩手机了,对进门的唐暖视若无睹。
唐暖悄悄把一小包卤豆干塞给正在书桌前假装学习的哥哥唐磊,兄妹俩默契地交换了一个眼神。
临睡前,唐暖再次翻开她的小本子。
在记录了当天的“不平等事件”后,她新开一页,画了一个小锅和一双灵巧的手,工整地写道:“妈妈会做:馒头(有秘方)、酱香饼、卤味、各种小菜...妈妈的梦想:曾经想开小吃摊?
(需要确认)妈妈的优势:手艺好,懂得控制成本,有秘方问题:为什么妈妈的手艺只能被隐藏?
想法:妈妈的食物能带来收入,就像爸爸的手艺一样。
如果有一天...我们能不能靠爸爸妈妈的手艺自己生活?”
写到最后一句,唐暖的心跳突然加速。
这个念头太大胆,太遥远,但又像一颗种子,悄悄落在心田。
她合上本子,听到窗外传来细雨的声音。
厨房的灯还亮着——妈妈还在准备明天的早餐食材。
唐暖决定,明天要更加仔细地观察妈妈做的食物,看看人们到底有多喜欢它们。
也许,那些被爷爷奶奶轻视的能力,正是他们一家未来最重要的资本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