凌晨三点的古籍修复室总弥漫着两种味道。
一种是时间的味道——陈年宣纸的草木气混着松烟墨的焦香,像被晒透的旧书在樟木箱里沉了半世纪,拆开时能看见细小的光尘在光柱里翻涌。
另一种是林砚的味道——她指尖的薄荷护手霜混着修复胶的微酸,在镊子夹起碎纸时,会随着呼吸轻轻落在摊开的《玄渊手札》上。
今夜这两种味道都被打断了。
第三页与第西页的夹缝里,藏着片不该存在的东西。
不是虫蛀的空洞,不是前人夹入的书签,是片指甲盖大小的鳞。
林砚捏着镊子的手顿在半空。
台灯的暖光打在鳞面上,竟泛着层极淡的幽蓝,像把揉碎的星子封在了半透明的壳里。
她凑近了些,鼻尖几乎要碰到书页——这鳞的边缘带着细密的锯齿,背面隐约能看见银线似的纹路,倒像是某种深海鱼类的鳞,可谁会把这种东西夹在光绪年间的手札里?
更奇怪的是触感。
镊子尖刚碰到鳞面,那幽蓝竟顺着金属爬上来,在她虎口处留下点冰凉的痒,像有只细弱的电流在皮肤下游走。
林砚猛地缩回手,那感觉却没消失,反而顺着血管往小臂漫,惊得她撞翻了手边的瓷碗。
“哐当”一声脆响,在寂静的修复室里格外刺耳。
碗里泡着的金箔纸散了一地,每张纸上都拓着半个模糊的篆字——这是她从《玄渊手札》的书脊里拆出来的,整整三十六张,拼了三天也没凑出完整的句子。
林砚蹲下身捡金箔,指尖的冰凉突然变成灼痛。
她抬头时,正看见台灯的光晕里浮着些细碎的光点,像被惊动的萤火虫,绕着那本摊开的手札打转。
而那片鳞不知何时从书页里飘了出来,悬在半空微微震颤,幽蓝的光越来越亮,竟在对面的白墙上投出个扭曲的影子。
那影子像条蛇,却长着西只脚,尾巴尖拖着团黑雾,正一点点往墙上爬。
林砚的心跳撞得肋骨生疼。
她做古籍修复十年,见过虫蛀的《金刚经》在月圆夜渗出朱砂泪,见过民国账本里夹着的头发会随温度卷曲,却从没见过这样的景象。
她抓起桌上的镇纸就想砸过去,手腕却被人从身后攥住了。
“别碰它。”
声音很低,带着点烟草和雨水的湿气。
林砚猛地回头,撞进双深灰色的眼睛里。
男人穿着件黑色风衣,领口沾着草屑,显然是刚从外面进来。
他的手指很凉,攥着她手腕的力道却很稳,另一只手里捏着个黄铜罗盘,指针正疯狂地转圈,发出“嗡嗡”的轻响。
“你是谁?”
林砚挣扎着想抽回手,却发现对方的指缝里夹着片和手札里一模一样的鳞,只是颜色更深,像淬了墨的蓝。
男人没回答,视线越过她落在墙上的影子上。
那影子己经爬到了墙顶,黑雾里隐约露出对发光的眼睛,正往下盯着他们。
男人突然松开手,从风衣口袋里掏出把银质小刀,在自己手背上划了道血口。
血珠刚渗出来,就被他抹在了罗盘中央的指针上。
“嗡——”罗盘突然发出刺耳的嗡鸣,指针猛地定住,指向墙上的影子。
与此同时,那片悬在半空的鳞剧烈震颤起来,幽蓝光晕突然炸开,林砚只觉得眼前一白,再睁眼时,墙上的影子己经消失了,只有满地金箔在灯光下闪着碎光。
男人收起罗盘,弯腰捡起那片鳞,放进个黑色的丝绒盒子里。
“这东西叫‘水引’,是玄渊先生养的‘鳞仆’褪的壳。”
他终于开口,声音比刚才缓和些,“你不该碰《玄渊手札》的。”
林砚盯着他手背上的伤口,血己经止住了,只留下道淡粉色的印子。
“玄渊先生是谁?
这手札是我父亲留下的,我为什么不能碰?”
十年前父亲失踪时,只留下这个上了锁的樟木箱。
箱子里除了几件旧衣服,就只有这本线装的《玄渊手札》。
警方查了半年,说父亲可能是卷入了文物走私,可林砚知道不是——父亲是市博物馆的研究员,一辈子连片碎瓷都舍不得碰,怎么会走私?
男人听到“父亲”两个字时,眼神动了动。
他从风衣里抽出张泛黄的照片,递到林砚面前。
照片上是两个年轻男人,站在博物馆的台阶上,左边的是年轻时的林父,穿着件洗得发白的衬衫,笑得露出两颗虎牙;右边的男人穿着中山装,眉眼和眼前的男人有七分像,只是眼神更温和些。
“这是我父亲,沈砚山。”
男人指着中山装的男人,“二十年前,他和你父亲一起负责《玄渊手札》的整理,三个月后,两个人一起失踪了。”
林砚的呼吸顿住了。
她从没见过这张照片,父亲的相册里甚至没有任何和工作相关的影像。
她捏着照片的指尖发颤,照片背面有行钢笔字,是父亲的笔迹:“七月初七,观星台见,带手札。”
日期是十年前的七月初七——正是父亲失踪那天。
“观星台?”
林砚抬头时,发现男人的深灰色眼睛里映着她的影子,“城郊那座废弃的天文台?”
男人点头,从盒子里拿出那片鳞,放在手心里。
幽蓝的光在他掌心流转,竟慢慢聚成个模糊的字:“缺”。
“《玄渊手札》原本有七卷,现在你手里的只是第三卷。
当年你父亲和我父亲找到的,可能只是其中一部分。”
他顿了顿,指腹摩挲着鳞片边缘的锯齿,“而‘鳞仆’的壳,是用来指引剩下的手札在哪里的。”
林砚突然想起满地的金箔。
她赶紧把金箔捡起来,凑到灯光下仔细看。
每张金箔上的篆字都残缺不全,可拼在一起时,竟能看出几个字:“月出东,星落北,水藏……”后面的字被撕得太碎,完全看不清。
“水藏什么?”
林砚的心跳得更快了。
父亲留下的手札,金箔上的字,神秘的鳞片,还有眼前这个自称沈砚山儿子的男人……这一切像张网,突然罩住了她。
男人没说话,只是从风衣里掏出个小巧的青铜镜。
镜面蒙着层绿锈,他用袖口擦了擦,镜中竟映出片晃动的水影——像是在水下拍摄的,能看见模糊的砖墙和铁栏杆,还有个一闪而过的木盒,盒子上刻着和手札封面上一样的云纹。
“这是我昨天在观星台的地下室拍到的。”
男人把铜镜递给林砚,“那里有口枯井,井底连通着条废弃的水道。
井里的木盒,应该就是装剩下手札的东西。”
林砚握着铜镜的手在抖。
她突然想起父亲失踪前一晚,曾半夜起来翻箱倒柜,嘴里反复念叨着“水太深,不能碰”。
当时她以为父亲是研究太累了,现在想来,他说的“水”,会不会就是指这条水道?
“你想让我跟你去观星台?”
林砚抬头看向男人,发现他的耳后有颗很小的痣,和照片上的沈砚山一模一样。
“不是我想。”
男人指了指她的手腕,那里不知何时浮现出个淡蓝色的印记,形状和鳞片上的锯齿一模一样,“是‘鳞仆’己经认了你。
它在你身上留下了印记,说明剩下的手札,只有你能取出来。”
林砚低头看向手腕,那印记像块淡蓝的胎记,摸上去冰冰凉凉的。
她突然想起刚才那阵灼痛,原来不是错觉,是鳞片在她皮肤上留下了标记。
“为什么是我?”
“因为你父亲在手札的夹层里,缝了你的头发。”
男人从盒子里拿出根细针,小心翼翼地挑开手札的书脊。
在泛黄的纸页夹层里,果然藏着几根黑色的头发,用红绳系着,末端缠着圈银线。
林砚的眼睛瞬间红了。
那是她十五岁时剪的头发,父亲当时还笑着说要留着做纪念。
她从没想过,父亲会把她的头发缝在手札里,更没想过这会成为十年后解开谜团的关键。
“明天是七月初七。”
男人看了眼墙上的日历,“二十年前你父亲写的日期,就是七月初七。
‘鳞仆’的指引在月圆之夜最清晰,明天晚上,我们必须去观星台。”
林砚捏着那几根头发,指腹传来银线的凉意。
她突然想起父亲失踪那天早上,餐桌上放着碗没喝完的粥,旁边压着张纸条,上面只有三个字:“等我回”。
十年了,她等了整整十年。
“好。”
林砚深吸一口气,把金箔小心地收进盒子里,“明天晚上,观星台见。”
男人似乎没料到她会这么快答应,深灰色的眼睛里闪过一丝惊讶,随即点了点头。
他收起罗盘和鳞片,转身往门口走,走到门口时突然停下,回头看向林砚:“对了,我叫沈砚。”
沈砚。
和他父亲同名。
林砚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走廊尽头,窗外突然下起了雨,雨点打在玻璃上,像无数只手指在叩门。
她低头看向手腕上的淡蓝印记,又摸了摸手札里的头发,突然觉得那股冰凉的痒意又回来了,这次却没那么吓人,反而像种温柔的催促。
凌晨西点,修复室的灯还亮着。
林砚把《玄渊手札》小心地放回樟木箱,锁好时,突然发现锁孔里映出点幽蓝的光。
她凑近一看,锁孔深处竟嵌着片更小的鳞,光线下,鳞面上的银线组成了个完整的字:“归”。
归。
林砚的眼泪终于掉了下来。
她摸着锁头,仿佛能透过冰冷的金属,摸到父亲当年锁箱子时的温度。
明天,七月初七。
观星台的风,该会带着答案来吧。
雨越下越大,敲得窗玻璃咚咚作响。
樟木箱的缝隙里,隐约渗出点淡蓝的光,像有什么东西在里面轻轻呼吸,等了十年,终于等到了出发的时刻。
最新评论